兰姨的病整整拖了三年多,转了几家医院,甚至到广州的大医院看过专家教授,作过多系统检查,诊断结论依然如故。相关的药换了一种又一种,症状不但未见消失,反而越来越重。化光了几万元的积蓄,仍然没有效果。
面对着刚搬进来的新家,本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她却不知为什么,总是开心不起来。要做的事情是越来越少,休息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可是她的心慌心跳加快却并未因此消失。平时做事时,好像症状还不是那么明显,反而是休息时症状就自动发出来了。
在临床中,有许多这样的病人。他们大都自觉心口不适,经检查未发现心脏有实质性异常。在无法找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医生只能依据病人自诉推理,做出模棱两可的诊断结论,如“可疑心肌劳损”等。
于是,开了一大堆心脑血管药回家服用。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分析兰姨的病情病因,完全符合心理疾病的五条标准,当属心理疾病无疑。再按她的具体症状表现,可以确定为:神经性焦虑症。
两三个月的疲劳奔波,她的身体终于在她就快搬新屋的时候出问题了。
临床中我发现心理疾病患者当中,类似兰姨的情况还很多,有的症状更为严重,除了心口不适,还表现出气促气喘,呼吸困难,异常痛苦,不敢做任何事情,甚至不敢下床。
她的症状表现是一阵阵的心慌、心跳、头昏。她以为是累坏了,休息休息就会好的。
她开始担忧了,晚上怎么也睡不着,一阵阵心慌心跳加快心口痛,使她难以忍受。
心脏是对情绪最敏感的器官,任何心理情绪变化,心脏都会做出迅速反应。当遇到外界强烈刺激时,大脑神经兴奋,会令心脏加速,或节律紊乱,出现胸闷、心慌、心跳、心口痛、呼吸困难,这是人人都亲身体验过的。
在急救中心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怀疑:“低血糖”,吊了一瓶葡萄糖水,趟了几十分钟,症状就消失了。回家以后好似完全正常了一样。
有一天深夜,病情忽然加重,感觉到呼吸不到气,胸闷气阻,心中狂跳,那一瞬间仿佛就好象要死了一样。她急忙坐起身向家人“求救”,急呼120急救中心。
心慌心跳加快心口痛,一般都认为必定是“心脏病”,其实不然。心理疾病同样可以引起心脏不适的感觉。在澳洲修心理学时,澳洲心理学家指出:每五位心口不适的患者当中,只有一位是心脏病患者,而其余四位都可能是心理疾病患者。
也就是说多数心口不适,心慌心跳加快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非特异反应。
兰姨三年前分了新房,一家人高兴万分,紧紧张张忙装修,慌慌张张赶新年。
于是,按照这个假设的疾病,使用大量相关药物,一种不灵,再换一种,到头来症状并无改善,甚至反而更加严重。结果病人的罪受够了,钱也化光了,医生也很无奈。
那心跳并不快,像是打鼓一样“咚!咚!咚!”安静的时候自己都能数得出心跳的次数。稍微活动一下,似乎又好一点。可一坐下来看电视或无所事事,那种感觉又像幽灵一样钻了出来。
经过系统检查,心脏未发现明显异常,根据心电图做出的结论是:“可疑心肌劳损”。
此后,症状依然时隐时现,并逐渐变得频繁,继之出现头昏、四肢发麻、头胸部一阵阵发烧感。发作时间也由一开始的几天一次,渐渐发展到几乎每天都有。
由此可见,心慌心跳加快心口痛,并不一定全是心脏病。如果心口不舒服、经常心慌心跳加快或者胸闷气阻,又经过系统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反复服“心脏病药”又不能改善的病症。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