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患者通常都会表现出恐惧的状态,这种恐惧状态非但不利于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必要对强迫症患者的恐惧进行调节。那么到底该如何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症呢?
恐惧强迫症是一种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等。患者明知恐惧的对象对自己并没有真正严重的威胁,也知道自己的这种恐惧反应是不合理的、没有必要的,但仍不能自我防止和控制恐惧发作。
当再次面对相同的客体或进入相同场合时,恐惧仍会反复出现。为了避免恐惧发作,患者往往回避所害怕和畏惧去忍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紧张不安、失控感、心慌、出汗、颤抖、恶心、头昏、四肢无力、尿急、尿频等。
病情轻微的强迫恐怖症状,借助森田疗法等非药物手段即可控制。但是对于病情已深的人,强迫的惯性与向内的吸引力已经很强,如果患者不借助有效的药物、不能长期处在一种积极、阳光、动态的生活环境之中,是很难冲破这种强迫惯性的牢笼的。
放松疗法,源于古代的一种自我心身保健方法,由acobson于1938年倡导,类似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日本的禅道。放松疗法基于以下理论,即通过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根据患者的爱好聆听不同音乐原则上也是属于放松疗法。
培养爱好法,病人家属要鼓励强迫症的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外界接触,培养患者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球、跑步等,以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强迫症状的兴奋灶,转移对强迫症状的高度注意力,这样可大大促进病情的恢复。
从潜意识中升起的恐惧情绪,进入意识后,干扰了理性对意志的控制,意志行为出现偏差,做与不做出现对抗,于是呈现强迫行为。透过这样的解释,人们自然会以为,只要治疗师深入恐惧,并且发掘潜意识的内容是不是就能一举根治强迫症?这就是治疗的最佳方案?可是临床治疗实践发现,单一地使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治愈强迫症。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的意识对来自于潜意识的恐惧情绪本来就有一定抵抗能力,而且来自潜意识的恐惧本身就是人心理成长的驱动力之一。我们不可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清除掉潜意识中所有恐惧。完善和加强意识对各种恐惧的对抗能力和耐受能力依然是治疗强迫症重要的一环。只有当潜意识中有较大的恐惧情结和集体无意识恐惧(如原始恐惧、阴影恐惧、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恐惧)时,治疗师才有必要进行潜意识方面的处理。所以在我看来,治疗师要具有修通意识和整合潜意识的两种能力,才能较好地面对各种不同成因的强迫症。
恐惧感觉的反面是安全感。强迫症总是驱使当事人反复检查、反复思考、反复做有抵消作用的仪式化动作,它们什么时候能停下来?答案是安全感,只有在当事人在反复做什么事中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她就可以离开这件强迫事项了,只有在这时注意力才被恐惧感释放,注意力才能自由地转移。这个过程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强迫症总是选择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事去反复做,因为简单的事更有把握,更易获得内心所要的安全感。
可见只有患者感受到了安全感,就会消除内心的恐惧,从而停止自己重复性的想法和动作,也就渐渐地消除了强迫行为,强迫症也就慢慢有好转了。但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所以要足够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