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可以看到女性朋友因为一些小事情就会产生恐惧的情绪,但是这些短暂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不可让其长期延续,否则就成恐惧症了。
心理学上的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
恐惧症可以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有:对鬼怪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或对食物的恐惧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
据悉,恐惧症患者大多发生在要求必须有自控能力的管理工作阶层,较少见于简单劳动者,且在青年期和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患病者更多见,然而奇怪的是,男性患者的治愈率却远远低于女性患者。
常见的恐惧症有三大类: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以及单纯恐惧症。近些年来,社交恐惧症的病人似有所增加。病人害怕在公共场合被人注意,尤其当众讲话、当众写字、食堂用餐以及使用公共厕所之时,都会心情紧张、心慌气短、大汗淋漓,产生一种明知过分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感,这类患者常因为害怕或是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或是怕被贴上“有精神病”的卷标而不愿意就医,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很多恐惧症患者潜意识里有一种自卑情绪,尤其是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据国外调查,恐惧症患者的父母或同胞患精神症的较多,遗传因素是恐惧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此外,强烈的精神刺激也会诱发恐惧症,如夫妻分离、亲人死亡、意外事件、恐吓事件等等。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一种名为恐惧症的心理疾病正在人群中悄悄蔓延,从刚及上学年龄的幼童到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花甲之年的老人都有可能“中招”。
其中,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名列忧郁症和酗酒之后,世界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因为现代人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罹患的人数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77‰,我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2‰左右。
社交场合是每个人必经的一个场景,所以与其恐惧与其逃避,不如放开自己去与别人沟通交流,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何可惧呢?